创新药火了!3000亿资金悄悄进场,这几类企业要赚翻
打开股票交易软件,创新药板块的热度扑面而来:药明康德单日成交近78亿元,恒瑞医药市值稳坐4700亿梯队,港股创新药ETF连续10天吸金超40亿,规模突破250亿元创新高[__LINK_ICON]。市场传言的3000亿布局并非空穴来风,从社保基金到外资机构,从产
打开股票交易软件,创新药板块的热度扑面而来:药明康德单日成交近78亿元,恒瑞医药市值稳坐4700亿梯队,港股创新药ETF连续10天吸金超40亿,规模突破250亿元创新高[__LINK_ICON]。市场传言的3000亿布局并非空穴来风,从社保基金到外资机构,从产
在A股市场里,不少股民一到月初就犯难,要么跟着热点追涨被套,要么拿着不涨的板块干耗。其实10月的行情,别看表面波动,底下藏着不少“闷声发财”的长期机会。今天咱就聊聊几个“看似冷门但逻辑硬到没边”的板块,这些领域既有行业自身的爆发潜力,又有国家政策在背后撑腰,拿
招银国际发布研报称,预期中美创新合作将持续,中国国内创新研发需求回暖。MSCI中国医疗指数2025年初至今累计上涨 74.0%,跑赢MSCI中国指数37.3%。由于资本市场融资复苏、创新药出海交易规模上涨,国内创新药研发需求出现回暖。该行注意到,创新药研发所需
”——昨晚十点,LinkedIn弹出一条私信:合作了三周的“远程同事”把项目截屏掐头去尾甩进大群,顺带@老板,说我“关键节点失联”。
在全球新药研发市场,大型药企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。但与此同时,小型生物技术公司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。根据Frost & Sullivan的报告,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在全球新药研发金额中的占比持续增长,并且预计将从今天的约20%增至2034年的约30%。
连续十年营收保持双位数增长的皓元医药,用一组“双向奔赴” 的数据撕开了成长新局。一方面,盈利数据上毛利率和净利率双双在2024年止跌回升,并且扣非净利润以62.5%的同比增速挣脱“价格战”的阴霾,2025年持续回归,上半年同比增速飙升至111.4%,Q2环比增
招银国际发布研报称,由于资本市场融资复苏、创新药出海交易规模上涨,国内创新药研发需求出现回暖。该行注意到,创新药研发所需的实验猴的中标价格已经从2024年中的约8.5万元回升至约9万元。叠加美国降息,CXO行业有望在2H25E迎来业绩修复。未来创新药的持续上涨
周五午后,港股创新药板块保持红盘震荡态势,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上扬0.6%,这是该指数连续第三周上涨。云顶新耀涨幅超5%,乐普生物涨幅超3%,康方生物、恒瑞医药等多只股票跟涨。
你是否有过这样的遗憾:茅台从200元涨到2000元时,你觉得“太贵了”;宁德时代从30元涨到300元时,你怀疑“新能源泡沫要破了”;甚至在比亚迪从40元冲到400元的途中,你一次次“下车”又“追高”……
特朗普通过社媒宣布,自2025年10月1日起美国将对所有品牌或专利药品征收100%的关税,除非某公司正在美国建造其制药厂。本次加关税和此前的232调查的意图一致,主旨还是促进美国制造业回流,一定程度也和最惠国政策有关系。从现状来看,目前各大MNC早已响应特朗普
“从2025年10月1日起,任何品牌或专利药品若不在美国本土建厂,将被征收100%关税。”——美国总统特朗普短短的几行社交媒体文字,迅速在医药界和资本市场引发震荡。
2000年,押注“地产、白酒、银行”的人,如今早已财富自由;2025年的今天,新“新三样”——机器人、人工智能、创新药正在重构中国的产业版图。
未来五年,全球经济与技术变革将催生出一批高增长赛道,其中最具盈利潜力的三个行业可凝练为“AI、能、药”三字,它们凭借技术突破、政策支持与刚性需求,构筑起高壁垒、高回报的商业生态。
医药合同外包服务行业包括医药研发外包(CRO)和医药研发生产外包(CDMO)两大赛道。其中:CRO 服务于从早期药物发现到新药注册申报的整个研发流程,根据阶段不同可以分为药物发现 CRO、临床前 CRO、临床 CRO等不同环节,服务范围包括但不限于药物发现、药
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:某只股票从5元涨到50元,你却在10元时“恐高”卖出;听说“黑马股”就盲目追入,结果套在山顶;看着别人持仓翻倍,自己却在“热点切换”中反复被收割……
当市场用“药明康德牛逼”来表达情绪时,其背后是全球医药研发产业链的深刻变革:2024年上半年,药明康德营收突破200亿元,海外客户贡献超70%收入,在新冠药、ADC药物(抗体偶联药物)等前沿领域的研发订单量同比增长45%。这家企业的“牛逼”,从来不是股价的短期
信达证券发布研报称,根据医药魔方统计,2025年1-8月国内创新药融资金额77.50亿美元,同比增长约89%,其中二级市场融资金额51.35亿美元,同比增长约304%;国内创新药融资已经开始触底回升,其中港股回暖和BD出海发挥重要作用。CDMO公司普遍海外收入
港股医药板块的热浪扑面而来,跟踪恒生生物科技指数(HSHKBIO)等指数的ETF走势如虹,三生制药、药明生物、中国生物制药等一众成份股股价腾空而起,仿佛预示着某种结构性变革的来临。
从产业链条上来看,最先反应的仍然是生命科学上游的卖水人和临床前的CRO,2024年底开始就部分公司已经感受到了药企需求以及订单的好转,比如专注于砌块的毕得医药2025H1收入&利润端高增长,并且如昭衍新药这类毒理服务商强势扭亏且出现了明确的拐点,另一边海外CX
AI硬件之前的机会都一直集中在云端,资金这样选择肯定有道理的,因为当下大家用大模型都是用在云端部署的模型,设备也还是老的手机和电脑,并没有太多新的消费设备出来。